为适应行业变革,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以“三个校园”理念为引领,对标金融科技行业需求和高价值岗位需求,基于与企业共同建设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平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探索“跨界校园、跨区校园、并行校园”建设。刚刚过去的2024年,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图:产业学院学科专业布局
2024年,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依托“一体两翼、四擎驱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培养高水平的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
以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方向为主体。产业学院涉及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两大学科,拥有金融专业硕士点1个,开设金融科技、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块链工程、投资学、数字经济、保险学7个本科专业。此外,联合美国伯克利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专业人才培养侧重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方向,以国际化、数字化、跨学科人才培养为特色,从企业现实需求为出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课程+”和“师资+”为两翼。“课程+”是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校企协同开发的盛宝银行专家课程,同时积极建设产品思维导向课程,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训练。“师资+”是指实行“双讲师制”和“双导师制”,任课教师既包括校内专任教师,也包括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既包括专业导师,也包括行业导师,实行全员导师制。
以“实践+”“创新+”“国际+”和“学术+”为引擎。“实践+”是指提高实践学分比重,依托行业导师和金融机构体验式、任务式、实战式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图:系列企业课堂
“创新+”是指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实施全员参与科技竞赛和创新项目的制度,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图:学生获奖证书(部分)
“国际+”是指与境外大学、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境外专家学者讲授专业课程和担任导师。
图:2024届考研/留学学生风采
“学术+”是指通过邀请企业高管开展专业导论,举办名家讲坛,举办专题学术会议等形式,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平台
学院联合丹麦盛宝银行、美国伯克利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公司以及辖区内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等共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用多领域合作,多行业、多门类、多学科学术带头人领军,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学院联合丹麦盛宝银行合作共建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围绕金融科技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数字经济与数字资产、海南自贸港跨境资本流动与监管三个研究方向,在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数字资产、跨境投融资、多功能模拟投资交易等多个具体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型对策研究,产出高质量原创性学术成果,为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及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智力支撑。
图: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
学院联合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共建海南省中英文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基地聚焦金融普及与数字人民币推广,涵盖海南金融发展史、红色金融耀百年、数字人民币展厅等多个板块,全面对外开放,为社会贡献高校力量。
图:海南省中英文金融教育示范基地
学院联合深圳点宽科技网络有限公司,搭建智链虚拟仿真微型实践教学场所,成为横向课题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图:智链虚拟仿真微型实践教学平台介绍
产业学院聚焦政企需求,开发系列可视化项目,外汇数据分析平台、区块链联盟链应用平台及数字人应用平台等。
图:三亚市外汇管理局外汇数据分析平台
特色亮点
形成以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机制。产业学院对标海南自贸港人才需求和吉利控股集团金融链岗位需求,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基于与企业共同建设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平台,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充分发挥高校、合作企业和本土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构建“一体两翼、四擎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产业学院形成以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方向为主体,以“课程+”和“师资+”为两翼,以“实践+”“创新+”“国际+”和“学术+”为四擎驱动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国际化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产业学院依托国际合作优势,聚焦经济开放与金融创新,高标准开展特色课程、建设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建设成效
2024年,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产业学院新增设立一个金融科技专业硕士点,拥有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块链工程、投资学、保险学七大专业以及工商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贸易),同时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金融科技专业于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和金融专业硕士于2024年获批并招生,金融科技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于2024年获批首批海南省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名单。
图:金融科技产教融合特色专业获批首批省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围绕金融科技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数字经济与数字资产、海南自贸港跨境资本流动与监管三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在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数字资产、跨境投融资、多功能模拟投资交易等多个具体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型对策研究,产出高质量原创性学术成果,为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及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智力支撑。
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学院成立东岸村金融专家服务团,开展金融人才大讲堂、社区建设等社会服务。2023年、2024年为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提供智力服务。2024年聚焦政府和企业实际需要,联合三亚市外汇管理局开发的外汇数据分析平台、联合点宽科技开发的区块链联盟链应用平台以及联合三亚中央商务局开发的数字人应用平台等。联合交通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搭建多个校园试点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普及推广活动等等。
图:东岸社区专家服务团开展金融人才大讲堂
在产教通教师培养方面,产业学院联合多家企业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多方共建师资队伍共同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截至目前,学院认定产教通教师29人。2024年假期期间,派驻22名教师分别前往三亚商务区贸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创业石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吉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天堃资本等企业挂职锻炼。其中,金融科技系教师主要在企业学习如何参与金融科技相关技术的研究,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投资保险系专业教师围绕海南自贸港特点参与跨境投融资产品设计、政策制定、跨境保险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教师们不仅对所挂职企业的行业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企业管理模式,撰写工作日报、周报和项目报告;更与企业员工协作,参与企业日常实际运营。
图:学院教师前往吉利数科调研实践
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1)盛宝银行专家课程:基于必赢官网与盛宝银行合作协议框架,双方共同探索金融科技专业课程建设。自2019年以来,盛宝银行专家课定期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已成为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标杆。盛宝银行专家系列课采取全英授课,内容多契合金融科技专业前沿,对于金融科技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以及英语能力提升有极大的帮助。2)产品思维课程建设:产业学院共计立项产品思维导向特色课程改革项目20门,其中《证券投资学》《碳金融与碳交易》《数字经济》已通过结项验收。3)特色教材:已出版《量化投资从理论到实践》教材,该教材内容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量化投资的理论知识,并配有相应的知识图谱和图片,系统性地呈现量化投资策略的构建与应用,并通过大量的公式、编程代码以及案例,进行转化。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实用数字货币教程》《供应链金融》《金融模拟交易实训》等特色教材稳步推进中。
图:特色教材《量化投资从理论到实践》
在校企共同课题方面,2024年联合点宽科技共同研究《SYS研学联盟链系统》《SYS区块链实训接口接入平台》《SYS区块链浏览器平台》《大数据分析在金融课程中的应用》《科技创新发展与财富管理微课程建设》5项课题。
图:校企共同课题成果采纳证明(部分)
在行业地位方面,2024年荣膺全国金融科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图:学院荣膺全国金融科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为社会、为海南自贸港为输送金融专业人才1000余人,近年来共126人前往盛宝银行、盛宝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吉利旗下多家企业实习。学院高质量就业、出国考研人数稳步增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图:学生在盛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实训
在科学研究方面,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项目4个,省社科项目24项,省教改课题12项,市厅级项目近百项,多项研究成果被省部级领导批示。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2024年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实现突破,围绕跨境投融资、区块链等特色专业领域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0项。
| |
专利:一种基于云计算虚拟化与网络存储文件的加密系统 | 专利:一种基于多模态数字孪生技术的大数据预测方法 |